屏科大培養跨域傑出人才 替社會拉起健康防護網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疫情時代更讓大眾對健康意識抬頭,相關需求近幾年呈現爆發性成長;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以百年農業綜合大學之姿,結合生醫領域及人文領域等科系,從人類、動物及環境健康拉起防護網,替社會培養關鍵跨域人才。
近年,隨著氣候變遷、食品安全問題、新興傳染病(如 COVID-19)的頻繁發生,讓公共健康議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根據麥肯錫估計,包括預防保健、銀髮健康等大健康產業商機,至2030年可望超過15兆美元。2025年,更是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轉折點,對於醫療保健、社工等需求已大幅增加,相關人才更是炙手可熱。
今年,是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後稱屏科大)一百週年校慶,長達一世紀的發展為順應趨勢,屏科大將「健康一體」概念植入治校理念,以農業為基礎,進一步將人類、動物及環境健康相結合,透過領先學界的相關科系:獸醫、植醫、生技等生醫領域瞄準健康議題,同時結合食品、社工專業,不僅培育人才,也全方位的替台灣拉起健康防護網。
「屏科大以農立校,百年來專注關懷環境、動植物、人體健康,並將其納入長期發展重點,使屏科大在這波大健康議題之下,全校的科系都能發揮關鍵力量。」張金龍校長說,屏科大的獨特優勢,包括生物多樣性及友善農業、動物健康與畜牧業研究、食品安全與永續發展、社區健康倡導與教育。也因此,在全球對健康越發重視的時刻,也正是屏科大能大展身手,與傑出人才一起拿下最好機會的時刻。
以友善農業降低化肥農藥使用 從糧食生產拉起第一道健康防線
屏科大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在友善農業、綠色技術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經驗。走進生物科技系研究室,該系碩士畢業現為生物資源博士班在學的張軒綸手上拿著一瓶橘黃色的芽孢桿菌,解說他如何向農民推廣使用微生物搭配肥料,並創業成立樂鑫生物科技,將永續農法與經營做結合。
傳統慣行農法多半採化學肥料耕作,雖種植效果快,但化肥降低土壤有機質,還會產生鹽化與酸化問題,甚至過多的氮肥產生大量硝酸鹽,若流入地底與地下水結合,在體內形成亞硝酸鹽,恐怕致癌。張軒綸長期在學校做微生物研究,看見問題後進一步研發微生物培養包,輔導推廣農民自行培養微生物肥料,降低購買農業益生菌成本,「一包200塊,可以養出20公升的菌,成本比市售更划算」,他驕傲地說,經過比較,使用微生物肥料種植鳳梨的產量明顯提高一成,還能使肥料減量達到保護環境、促進人體健康、提高農作產量與提升土壤健康都能夠同時兼顧。
圖為張軒綸同學(左)與指導老師陳又嘉教授(右)討論菌種施用於土壤中的改變狀況。